Discuz! Board

查看: 30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遇·艺行|中国美术学院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艺术文创设计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复制链接]

6

主题

6

帖子

2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8 20:0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设计艺术学院方舒弘老师、吴丹老师带队的延安社会实践小分队5天的考察时间匆匆而过,考察期间,小分队在参观学习中不仅体验了当地的风土民情,并且在寻访鲁艺的过程中,我们还惊喜地发现,早在上个世纪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杭州国立艺专便和鲁迅艺术文学院有过渊源,抗战期间更是以胡一川、罗工柳为代表的大批师生前往鲁艺进行学习交流。而在现在的鲁艺旧址上,当代的青年人们也在这片红色的海洋里汲取知识,充实自我,鲁艺旧址也演变成了一个供青年人社会实践的基地,使我们青年一代可以在实践中找寻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红色文化之根”。

在回杭后,小分队的同学们细致整理了在延安时的调查资料,围绕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鲁艺”,进行了一系列文创衍生品的设计创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成果

“赤旅”——延安鲁艺红色标语口号再设计


作者  包航宇 毛俊鸿

设计说明
赤旅的名字起于“红色之旅”的含义,同样也寓示着我们的产品是和旅行有关的一系列物品。
在那个红色的革命年代,鲁艺作为文化宣传的重阵,感染人的不仅有版画、漫画和音乐,还有大量令人心潮澎湃的文字标语和口号。相比于图形,革命时期的文字不仅具有一定的几何构成感与形式美,更具有时代特属的语义性。而有些在当下更散发着全新的生命力。因此我们抓住文字的美感和语义性,通过再设计来与当今时代接轨,深化国风潮流,让年轻人们真正感受到那个年代的人们是多么的热血刚强,勇猛精进。
同时我们从鲁艺校训,革命期刊杂志封面等角度提取富有时代特质的词组短语,将他们与英文结合形成座右铭式的强标语,在重塑形式美感的同时,也将语义与徽章这一载体结合起来,更具有自我暗示版的革命意味,设计出一组系列徽章。




“足迹”


作者  郑少非 王郑欣怡

设计说明
足迹是符合红色精神、主旋律的足迹。足迹是在抗战、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延安解放区在战争、文艺创作的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组织工作。我们选取了我党在延安活动时的代表性地标,将其以剪影的形式融合在书签设计中,使延安印象跃然纸上。
正如鲁艺大师蔡若虹先生在《蔡若虹:足迹》中所写的:“先进思想只能来自先进生活的实践。”足迹是实践的记录,也是进步的见证。



“艺术家的品格”


作者  于秀佳

设计说明
以冼星海作为鲁艺音乐艺术家的代表,在了解冼星海的全部创作过程后,从人物形象、《黄河大合唱》曲谱、手稿、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相关信息的提取和创作。比如以冼星海的形象与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相结合,以过去的黑白照片创造出更多的色彩鲜明的形象;又如手稿已经充满艺术性,在字里行间跳跃的音符和顿挫有力的歌词和口号,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以这些元素进行系列创作,以艺术家的品格为题开始一系列的衍生研发。



作者 钱梦衍

设计说明
根据艺术家出发,我们了解到革命时期有文学家画家和作曲家三大家,参观鲁艺旧址时,我看到丁玲的很多当时出版的作文集,封面十分的有趣且富有时代特色。丁玲是位革命时代的女性文学家,北斗系列是她主编的一系列杂志,同时还有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在爱情中成长、在黑暗中等。从展览的杂志还有网络查找的相关文稿中提取元素绘制纹样结合专业运用到了运用到了手机壳等装饰物上。



“木刻纪程”——延安鲁艺木刻版画再设计


作者 连姿怡 余登进

设计说明

上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倡导的新木刻版画运动风靡全国。当时,以革命“圣地”延安为中心,创造出了一幅幅木刻版画精品,为了回顾曾经的红色岁月,我们以木刻版画为创作形式,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为创作对象,对鲁迅艺术学院礼品进行再开发,让刚硬的木刻淋漓尽致地体现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为了让寻访红色足迹的人们能够在鲁艺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我们运用印章打卡的方式,在每个名人馆内和大型建筑内设立打卡点,增加大人孩子们和鲁艺的互动,调动整体游览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以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老师为例,提取了大量关于冼星海老师的木刻版画作品元素,运用到服装和纹样设计中去。希望通过一次趣味性和纪念性并存的鲁艺参观,能让家长和孩子们对于光荣的红色革命记忆更加深刻。




感想


终于在暑假踏上延安这个由母亲河黄河孕育的革命圣地。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我们走过了许多革命旧址,参观革命前辈们在这片土地领导人民做出的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迈进;同时我们也欣赏了革命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作品,令我最为感动的是艺术家们在如此艰难的日子里,却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对艺术充满了激情,他们活跃在前线,用自己的钢笔和画笔,记录和描绘了一幅幅红色岁月。同时他们的事迹也激励我们更加奋勇向前,为自己增添多一份的民族使命感
——连姿怡



延安鲁艺的五天经历在匆匆中就这样结束了,但它给我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却永远都不会磨灭。正如“鲁艺”的高主任所说的“红色基因应从孩子抓起”,我认为现今我们青年一代更应该学习上个世纪鲁艺人的创作精神与创作意志,发扬延安革命精神,在平时学习与日常生活中努力务实,不辱党和国家在新的时代赋予我们年青一代的时代使命
——郑少非



延安,是一个令人热情澎湃的地方。在参观了我党在延安主持文艺工作创办的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后,我的心中产生了一种归属感:这种感觉是一种红色情结,也是一种对革命先辈、革命丰碑的一种敬仰之情。同时,在参观了鲁艺文艺大师们的纪念馆之后,我了解到有柳青等一大批文艺巨匠当年在杭州国立艺专,也就是我校的前身,完成学习后进入延安鲁艺进行革命文艺创作,这种学以致用的红色爱国精神也深深感染了我,使我更加坚定了“加强学习报效祖国”的信念与信心,争取为中国特色主义社会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王郑欣怡



五天的延安之旅给我的感触是新鲜的,充满活力的。在鲁艺旧址里能感受到和别处截然不同的沉淀和宁静,这是一处曾经涌现过无数的大师的旧址在如今沉下来的韵味,和透过窑洞窗棂的阳光、黄土墙上的斑驳的树影融为一体:一切的红色的氛围都是鲜活的,纪念馆中的一件件陈设使得几十年前革命先辈们的奋斗历程都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为之感动。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发扬延安精神,以务实的作风谱写我们人生的每一个乐章,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毛俊鸿



这次的延安之旅是与以往经历不同的,它是有纪念性有意义的。走进革命纪念馆和故居,红色故事就在身边发生,可以触摸它感受它,不单单是以书本的形式得知,发现自己才开始真正了解延安精神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再次置身于宝塔山下,仰望傲然耸立的巍巍宝塔,才明白它作为延安时代革命的象征,像一把火炬照亮了中国的革命航程,是人民心中不朽的丰碑
——于秀佳



五天的延安之旅转瞬即逝,这座美丽的小城留给我的不仅是茂盛的树林、舒适的窑洞、三山一河环抱的市中心,更是延安作为党中央革命根据地城市遗留下来的历史沉淀与烙印般融入空气的延安精神。那个热血奋斗的年代,让我切真感受到了艰苦的环境中理想带给人们的强大动力,让我为党在抗战、解放战争时期为解放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感到骄傲与自豪。
——包航宇



这次的延安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充实而又愉快的体验。在五天的时间里,我们在考察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当地的风土民情,对延安精神有了深入的了解。参观了鲁艺旧址和了解了一些在鲁艺中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的艺术家们,使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红色年代,迸发出对于延安红色精神强烈的创作激情与学习欲望。
——余登进



五天的延安之旅,给我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感官体验,延安整个城市都充满了红色气息,我们一同去到了鲁艺旧址,讲解员小姐姐用生动的解说带领我们回到了几十年前革命伟人、艺术家们带领人民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场景,艺术也是为国家服务的必不可缺一部分。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超越时空的传家宝,也是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精神动力,激励我们奋勇前进
——钱梦衍




设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的王昕老师为小分队一行所感动,友情创作《延安问道》短诗一首:
“陇上秦风卷厚土,黄河激流啸长空。
长征星火燎原处,轩辕黄帝展恢宏。
革命艰险苦作乐,延安精神力无穷。
寻道人间何为圣?宝塔山下花正红!”
正如王昕老师的短诗,延安之行带给小分队的不仅仅是黄土高原的雄风厚土,同时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这片土地所孕育的延安革命精神也成为了鼓舞激励大家不断前进的不竭精神动力。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学生处
编辑 王郑欣怡 齐亭婷
审核 |徐元 廖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4-24 05:37 , Processed in 0.518548 second(s), 6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